【经济观察】
(资料图)
近段时间,演出市场异常活跃,多位知名歌手官宣演唱会行程,令歌迷激动不已。但不少人发现,在抢票环节,一些演唱会门票基本都是“秒光”,这又让他们有点沮丧。
这边,很多消费者“连票的影儿都没看到”;那边,不少“黄?!比丛谂笥讶θ氯隆坝衅保∮衅?!”但前提是“得加价”。
这些“黄牛”真的有票吗?不一定,因为其中有“假黄?!保∷?,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,当心被一些手里没票或者卖假票的“假黄牛”骗了钱。当然,不少“黄牛”手里确实有票。那么,他们的票是从哪儿来的呢?
在票务平台技术升级的情况下,一些“黄牛”进行“人肉”抢票。他们凭借积累多年的刷票经验、对票务平台的熟悉程度、操作的熟练性和较快的网速,用自己的身份证或者借用家人、朋友的身份证来抢票。然后,利用一些票务平台“可进行一次转赠”的空子,转卖赚取差价。有的“黄?!被峤印按馈钡纳?,抢到后让消费者支付酬劳。
还有一些“黄?!毖≡褡觥爸屑淙恕?,通过撮合抢到票的消费者与想要票的消费者交易,然后从中赚取差价。
还有一部分是拿内部票加价卖,这是“黄?!逼钡闹饕丛?。因为演唱会的主办方会把一部分门票放到票务平台售卖,还会预留一部分作为赠票、工作票、防涨票,这些票称为内部票。由于内部票基本上都是纸质票,无法做到实名制,很有可能经过层层转手落到“黄牛”手里,然后“黄?!痹偌蛹勐舫鋈?。有的主办方甚至和“黄?!焙献鳎踩〔坏崩?。
由于资源不同、渠道不同,不同的“黄?!蹦玫狡钡摹俺杀尽币膊灰谎?,再加上座位位置不同价格也有差异,所以“黄牛票”的价格也不一样。有的让消费者加价几百元,有的加价几千元。
“黄?!钡拇嬖谌怕伊似蔽袷谐≈刃颍苍黾恿撕芏嘞颜呖囱莩岬某杀?,损害消费者权益,不利于演出市场的健康发展。当前,演出市场逐渐回暖,但回暖的演出市场不能让“黄牛”们搅黄。
今年4月,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加强演出市场管理规范演出市场秩序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明确,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营业性演出门票数量,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70%。
对此,有业内人士指出,此次《通知》说明,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,很多演出的公开销售率低于70%。政策出台之后关键看怎样执行,而且即便严格执行政策,有70%的门票公开售卖,仍然会有“黄牛”们牟利的空间。
在此背景下,要降低“黄?!备莩鍪谐〈锤好嬗跋?,可以采取以下措施:一是采取电子票“实名制+不可转赠+限时退票”方式,让“黄?!蔽薹ㄗ?;二是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,提升执法效率,充分利用监督抽查、媒体监督、群众举报等方法,及时发现并依法治理“黄牛”倒卖内部票乱象;三是增加供给,通过采取压缩审批时间等多种措施,适当增加演出场次。
日前,上海消保委表示,希望演出票务管理体系能够更加完善合理,销售渠道更加公开透明,促进消费公平,恢复正常的票务市场秩序。同时,建议相关部门能够给予重视,?;は颜吆戏ㄈㄒ?,促进演出市场良性健康发展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