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西赣州
74岁的黄竹英奶奶将美好的祝愿
文字与织带菱格融为一体
(资料图片)
“加密”在了客家织带上
这项非遗技艺近期受到广泛关注
全网开启文字“解密”模式
将手机向左倾斜45度,一起找“彩蛋”(图源:央视新闻)
儿时学习技法
编织者黄竹英奶奶
今年74岁
出生在江西省龙南市龙洲社区
一户普通的家庭
因父亲过世早
黄竹英早早便学着照顾家庭
自6岁起
她开始跟着家人学习做织带
做织带补贴家用
结婚后她丈夫生病
三个小孩也需要照顾
黄竹英白天做藤椅卖
晚上得闲的时候
就做织带补贴家用
她开始摸索如何丰富花样
先将各种颜色的丝线固定好
带尺左右穿梭
手里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花纹
黄竹英正在编织带(图源:综合龙南市融媒体中心)
作品逐渐多样
凭借几十年如一日的热爱
黄奶奶练就了过硬的手艺
她的织带作品样式多变
有清晰规整的菱格
有栩栩如生的蝴蝶
还有美丽的花朵
景区展示技艺
2018年
黄竹英成为关西围景区的“员工”
日常工作就是展示传统技艺
为了让这项技艺得到更多关注
她有了将祝?!安亍苯サ南敕?/p>
“有时候晚上睡不着
就慢慢想如何排列文字
如何让文字与织带融为一体”
一边思考一边探索
黄竹英奶奶展示客家织带(新华网 唐子兰 摄)
文字“藏”进织带里
她把文字一梭一线织进里面
这些象征美好寓意的词语
有对祖国“国富民强”的祝愿
有对家庭“幸福美满”的希冀
也有对每个人“吉星高照”的祝福
最初,一条一米多长的织带
她需要耗时整整一周
如今,她对字形越来越熟悉
只需三四天便可完成
惊艳线上线下
来自各地游客的肯定
给了她更多信心
“游客发现织带里的‘惊喜’后
都特别开心
甚至有人想要跟我学习”
网友纷纷也表示
“一开始没看出来,后面直接哇塞!”
“看到字的那一刻眼前一亮”;
计划更新“词库”
未来,黄竹英计划
更新“词库”
将更多文字融进织带
带大家了解非遗的美
“织带是我一生的热爱
我希望用自己的努力
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它”
图源:央视新闻
你知道吗↓↓↓
织带寓意“代代相传”
客家织带技艺
是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
它是绑在额头上
用于扎头帕的一条丝带
每条客家织带都是独一无二的
以前客家女子出嫁
嫁妆中必定有冬头帕织带
寓意着带带(代代)相传
客家妇女服饰典型特征
客家冬头帕是北方头巾文化的延续
和闽粤赣本土文化的结合
客家人从相对开阔干燥的北方平原
迁移至多雨潮湿的南方丘陵
为了御寒防湿
头巾更加成了客家妇女服饰
不可缺少的部分
是赣南地区客家中老年妇女服饰
最典型的特征
暗含客家文化内容
客家冬头帕由披肩、护额、织带
三部分组成
红褐、黑、白相间条纹的披肩
象征客家层层的梯田
额前部的大块黑色面料即护额
配上艳丽的两根织带
有如厚重大地上的两条河流
养育祖先的黄河
和抚育子孙闽粤赣地区的河流
体现了客家人“天人合一”的传统思想
(综合来源:央视新闻、新华社、赣南日报、新华网等)
工人日报客户端【打工新鲜事儿】 第495期